在知識付費行業增長放緩的背景下,小鵝通自2023年起全面轉向私域直播領域。公開數據顯示,2024年其直播流量費收入突破1億元,部分頭部商家單直播間年消耗費用達千萬元級別。然而業務擴張過程中,平臺對入駐商家的監管機制存在明顯漏洞,引發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擔憂。
平臺技術特性遭違規濫用。小鵝通提供的私域直播解決方案包含社群裂變工具、低延遲推流和私域支付等功能模塊,這些技術服務在實際運營中出現異化現象。調查顯示,部分保健品商家利用平臺特性實施規避監管的操作:通過自動生成邀請鏈接配合贈品吸引老年用戶;采用預錄制的"專家講座"視頻偽裝實時直播;在社群部署客服進行一對一誘導銷售。平臺提供的訂單隱藏功能使交易脫離公開監管視野,而風險彈窗系統未能有效攔截違規內容。此類技術應用客觀上為違規營銷提供了操作條件。
資質審核機制存在系統性漏洞。根據相關規定,平臺對涉及消費者健康的商品經營者負有資質核驗義務。但調查發現,平臺存在顯著的審核缺失問題。約60%的保健品商家僅持有教育咨詢類營業執照,卻長期銷售保健食品。部分商家提供的"藍帽子"批文涉嫌偽造,但未發現被平臺審核系統識別的案例。在商品準入層面,平臺熱銷榜單中85%為中老年保健品,多款敏感品類如"護肝膠囊"缺乏完整的注冊信息公示。這種審核失效狀態持續存在,反映出平臺監管機制的實質性缺位。
消費者權益保障機制失效。平臺監管漏洞導致中老年群體成為主要風險承擔者。信息甄別能力較弱的老年用戶易被"健康講座""限時優惠"等營銷手段誘導,購買與實際需求不符的高價產品。當出現消費糾紛時,私域場景的封閉性、商家的快速更迭特性以及交易證據保存困難,形成多重維權障礙。相關投訴數據顯示,保健品直播消費爭議主要涉及產品功效不符、資質缺失及退款困難等問題。盡管平臺設置了風險提示功能,但面對預錄視頻偽裝直播、社群私域推銷等復雜場景,現有保障措施未能有效發揮作用。
當前私域直播行業正處于規范發展的關鍵階段。小鵝通案例反映出技術服務商在業務擴張中面臨的責任邊界問題。當平臺技術能力與監管要求出現錯位時,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,更將動搖市場信任基礎。平臺需建立嚴格的商家準入審查制度,完善直播內容實時監測機制,并打通消費者維權通道。私域直播的可持續發展,最終取決于平臺能否在技術創新與合規管理之間建立有效平衡。
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、創業專家,快來加入“中國創業圈”
|